歡迎來到中山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!
對于地方國有水務企業而言,是地方國企的典型代表,他們更多提供的是公益類服務,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。然而近年來,不得不承認部分地方水司企業資產負債率接近極限,財務成本侵蝕利潤,面臨調價難→盈利差→融資難→投資難→提升難的困境。
對于這類“曾經稱霸一時”的地方水司龍頭,不做供水,就沒有主業,如果只做供水,企業將來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。不進則意味著退,這種緊迫感和危機感迫使水務企業無論是從內部還是外部,改革、混改、轉型成為當務之急。如何改?怎么打破已有的體制束縛引入競爭,完成“破繭成蝶”的飛躍?中間又經歷哪些不為人知的“困惑”?圍繞這些話題,在6月21日舉辦的2017(第二屆)供水高峰論壇暨廣州水司“客服熱線”成立20周年交流大會上,主辦方特別設置高端對話環節,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、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,財政部/發改委PPP雙庫定向邀請專家薛濤擔任主持人,邀請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瀚藍環境)總裁金鐸,南昌水業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南昌水業)董事長李鋼,中山公用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中山公用)總經理劉雪濤作為“上市水務國企典型代表”參會對話。
成也供水,敗也供水
待嘉賓落座之后,一開場,主持人薛濤強調,今天對話主題的關鍵字“創新”,眾多周知,原來水務企業之前大多是事業單位,即便改制為國企,好的基礎是存在的,也是環境領域少有的具有直接經營基礎的公共服務行業,但弊端也很明顯,機制不活、效率不高、動力也不足,尤其公益性屬性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空間。很多水司企業發展因此遭遇到“天花板”,盈利難、利潤低,所以我們必須要破除體制機制的束縛,尋求商業模式、管理模式的“創新”。
真是應了一句話,成也供水,敗了供水。現如今,重回發展軌道的上市水務國企——中山公用,是如何看待當初的改革?通過哪些創新機制完成“質”的變化?
借殼、重組、混改,中山公用趕上“好時代”
中山公用成立于1998年,是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(SZ:000685),1999年借殼上市,2007年進行資產的重大重組(注入了供水公司、污水公司和廣發證券資產等),2014年引進了優秀民企上海復興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,成為中山市第一家完成了混改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。
梳理中山公用的發展歷程,自成立以來,通過借殼上市、資產重組、開發上下游產業鏈等重大舉措,按照“產業經營+資本運營”的戰略思路,圍繞“成為全國領先的綜合環境服務提供商”的戰略目標,聚焦“環保+水務”的核心主業,打造公用事業領域有影響力的上市公司。2016年度,中山公用實現營業收入約14.6億元,凈利潤約9.6億元。截至2016年12月31日,中山公用總資產約151億元,凈資產113億余元。
劉雪濤表示,非常認可兩位同行的觀點,2007年公司重組上市后,破除傳統行業的束縛非常艱難。但是中山公用通過不斷的機制創新、激勵模式與商業模式創新,對內完成了管理整合、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的改革;對外,開啟了上下游產業鏈拓展之路。在2009年,中山公用邁出了第一步,和山東水務進行項目的合作,成立了中山公用濟寧水務公司,這也是公司向外發展、尋求突破的轉折點。截止2016年,在產業拓展方面,中山公用陸續收購了垃圾發電、工程、污水處理PPP等項目,并委托運營了2家污水廠,同時也在積極拓展二次供水業務;在資本運營方面,通過基金公司利用廣發證券這一平臺,先后投資了多個項目,為公司創造了豐厚的資本市場投資收益。供水行業已經遭遇“天花板”,如何突破?下一步,到底該怎么走?劉雪濤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大命題。作為一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公用事業企業,中山公用將聚焦主業,以環保水務為核心,堅持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“雙輪驅動”的戰略發展思路,延伸環保相關的產業鏈,未來將著重在投資發展和股權激勵方面做一些“文章”,繼續發揮既有優勢,借助金融平臺的力量助力產業經營。
劉雪濤強調,我們趕上了比較好的時代,這也是一個觀念不斷開放的時代。目前在中山市政府也希望中山公用借助上市平臺做大做強,能真正“走出去”并積極參與到整個公用事業的的發展與變革大潮中。
演講結尾處,薛濤總結稱,供水企業,創新是一個藍海,管理也是一個藍海,未來水務企業的發展,就是要吃透中央市場化的主基調,圍繞著體制機制、商業模式、管理上、資本上的不斷創新和激勵,依托政府但不依賴政府,大膽擴充商業化和環保治理的橫向和縱向空間,借助資本手段提升企業綜合實力。我們雖然脫胎于傳統供水行業,但我相信未來的宏圖越來越美好!